用摄影创作我们的《韩熙载夜宴图》

南唐中主的小儿子李煜因命比五个哥哥影,在公园961年二十五岁时继承王位。继位后的李煜沉迷花团锦簇、群芳争艳的宫闱生活。然而,过着纸醉金迷生活的李煜听说韩熙载的生活也很腐败,就差遣顾闳中[1]前去窥探。口说无凭,有图才见真相,顾闳中作《韩熙载夜宴图》呈现给李煜[2]。

在此事件中,顾闳中充当的是小报摄影记者,作为宫廷画家的顾闳中到底是专业的中专业,所作《韩熙载夜宴图》流传千年,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馆。

《韩熙载夜宴图》到底是一张经过艺术加工的作品,与摄影比较,其现场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,即便是顾闳中是宫廷画家,绘画并不能替代真实的影像记录。

《韩熙载夜宴图》绢本设色,纵28.7厘米,横335.5厘米,整个画面一共分为五个段落,每个段落都以韩熙载为主角。

第一段是韩熙载坐在床榻上,和几位宾客一起欣赏一个女子弹琵琶,大家的视线都投降女子的琵琶[3]。

第二段韩熙载换了便服,手拿鼓槌,正在打鼓。四周有人用手打拍子,有人用拍板,配合着一个女子的舞蹈。有一位叫做德明的和尚,很安静地站在一边。

第三段韩熙载回到床榻上,一位侍女捧着水盆,让他洗手。

第四段韩熙载坐在椅子上,聆听萧笛的合奏,有五个女子正在吹奏。

第五段是韩熙载手拿鼓槌走出来,好像又要开始打鼓了。

摘自《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》 蒋勋 著

《韩熙载夜宴图》是以连环画的形式进行记述的。

拿国画与摄影对比,如果摄影的视线是扇形散射出去照射到物体或者景象表面的画,那么国画的视线就是每一条都是垂直于物体或者景象的。抛开中国画的写意,它就如扫描的机器,将画面扫描下来,而摄影就是“孔”里窥物。举个例子来说,两个正方体放在桌面上,国画所表现的是两个正方向,如果用相机正对两个正方体拍摄的话,将会看到正方体的内测一面,这就是透视吧。

当我们翻开一幅卷轴的话,无论是哪一部分,我们看到的都是垂直的视角,这是视线的角度造成的。摄影一般展示的是一个带画框的面,不同的面因为视线和光线角度的问题,不可能如中国话的卷轴拼连起来。随着相机功能的创新,在我们的相机里有一个全景拍摄,这是基于垂直物体的视线角度的拍摄。如果我们在全景模式下,平移相机而不是360度旋转相机,得到的应该就是类似于卷轴的画面效果。

《韩熙载夜宴图》的场景是戏曲的舞台布景,场景的人物与家具等是浮于背景之上的,这种格局使人物脱离于实际的场景,所以画面边缘的人物也可以自成一个画幅。如果我们的相机拍摄的视角也是平面扫描式的,那么,我们可以某些场合下也拍出卷轴的效果来。

相机的透视功能是客观存在的。

但我们可以用相机拍出连环画的作品来。在我们欣赏的大部分摄影作品里,一般较多的以单幅的作品出现,即使是组照,也是不同的相片因为主题的线放到一起。

  • [1]顾闳中,江南人,南唐中主时任翰林待诏,后主时任画院待诏,长于人物,尤擅仕女,多画宫廷贵族生活。擅写神情意态,与周文钜齐名,继承唐代周昉而更趋纤细的线条,受后主李煜的书法影响,喜用颤动的“战笔”线条表现衣纹。
  • [2]《故宫的古物之美2》 祝勇 著
  • [3]《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》 作者/蒋勋

留下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